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对于精神疾病本身的恐惧,对于接受治疗、回归现实社会的恐惧,会让自己陷入「恐惧」的恶性循环,不利于病情恢复。对于患者和家属朋友来说,了解「恐惧锚点」,才能更好地面对疾病和生活。
1.害怕发病和复发
害怕发病:
无论精神疾病发生在自己,还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身上,当我们初次经历精神病时,害怕心理会尤其严重。我们因为未知而恐惧,因为无法控制病情和事态的走向而恐惧。
一些患者过于敏感,因为一点小的情绪波动或身体变化就担惊受怕,比如一些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疑病症患者等,有时也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而时常惴惴不安,尤其对于部分本身敏感多疑、谨小慎微的病人来说,心身被疑虑、烦恼和恐惧长时间占据,也会影响疾病的恢复。
其实,对于初次发病或已经接受治疗的轻度精神疾病患者来说,这是一种正常心理,要摆平心态,坦然接受患病的状态,可以留心注意病情变化,但过犹不及,无需过度关注。
害怕复发:
有的患者虽然病情稳定,但遇到压力、人际关系敏感等情况时,又会病情恶化或复发,尤其是一些患者总因为担心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康复,害怕的感觉就会加剧。
大部分精神疾病虽然容易复发,但不要因复发而觉得受挫折或过度担心,医生会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急性期、巩固期以及维持期治疗。家属和患者只需要和医生配合好,坚持遵从正规治疗方案,减停药咨询医生后执行,树立健康信念并且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预防疾病复发或症状加重。
2.害怕看医生和治疗
一些患精神疾病的朋友,坚称自己完全正常,不愿承认自己患病的事实,拒绝治疗,因此也很害怕看医生,害怕踏进医院的大门。
作为家属,我们不能固执地以自己的想法看待他们的精神,而要充分理解「得病」这件事。因为精神病人本身因为自己患病而相较常人更为敏感,而且部分患者认知功能异常,对自己的状况缺乏了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对疾病没有自知力,有些患者存在幻想、甚至被迫害妄想,害怕医生对自己不利或把自己关起来,害怕吃药。
另外,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跟患者好好沟通,不要在他们受症状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说教、强迫和刺激他们,等患者情绪平复、认知情况稍缓解时,再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慢性疾病,就像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持续治疗。
另一方面,尽早带患者去正规医院寻求医生帮助,接受针对性治疗。如果患者因为疾病原因而自残或伤人,同时无法遵从他们意愿而引导就医,必要时家属需强制其紧急住院治疗。
3.害怕异样眼光和回归社会
「不再与疾病纠缠,恢复有意义的人生」是病患的期待,也是家属、医务人员及社会的共同期待。
对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会经常害怕被别人知道后受到不同对待,对人际关系的维持没有信心、不愿意寻求帮助,或担心找不到工作、失去工作等。
大众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排斥,从社会层面来说虽然任重道远,但我们也能改变态度,先从患者自身和家庭方面克服。
对于患者自身,要明白他人的看法有可能来自于缺乏了解,而不是基于事实。寻求自我认同感,孤立自己不可取,不把自己和疾病划等号,不要害怕寻求帮助,与家人朋友联系,需求支持和理解,接受治疗。也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困境,分享自己的抗病经历。在生活中寻找新的爱好、活动、责任等,可以帮助患者再次从小事中找到快乐。
对于家属,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帮助恢复患者人际关系,先从家庭做起。让患者和家人亲友一起做活动、聊天等,帮助患者从中找到正向的肯定和生活的意义,从而慢慢恢复社交的信心。但是对于内部激烈冲突不断的家庭来说,如果到了患者和家属各方都不能承受的地步,有时适当保持距离反而对双方较好。
其次,对于患者的交友和婚恋方面,在患者病情稳定、不违背个人意愿、和他人尚可协调的情况下,家属可以帮忙协调。也可以和患者讨论结婚成家要担任的角色、责任,如果涉及养育后代,陪同患者寻求医生的帮助,咨询有关药物使用、疾病遗传、对胎儿影响等问题。
家属可以在专业人士协助下,帮助患者规划就业、复学、获取社会福利津贴、加入互助小组复健等。
正确认识疾病,掌握科学的方法应对,寻求更有意义的生命状态,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重建,需要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也许这条康复之路很长,但前方,一直都存在亮光。
- 上一篇:精神障碍表现类型有哪些?
- 下一篇:精神疾病的种类那么多,哪些容易治疗,哪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