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起因是部分人认为我对复旦行凶事件的解读反而容易给精神疾病“污名化”,加深大众对双相的误解。想了想不无道理,又有多少人会去透过我的文字深思疾病的背后呢?大多数人只怕是被“暴力”、“伤人”、“反社会”这些字眼吓得惊慌失措了。即便去除惧怕的因素,“宛平南路600号”,也早已成了人们相互调侃的符号,大家谈笑间透露着嘲笑与讥讽,鲜有了解背后故事的兴趣。 恰巧我看了部美剧《摩登情爱》,第三集讲的便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故事,影片用极度戏剧化的手法反应了她的发病过程,躁狂时极尽浮夸,抑郁时万劫不复,且二者在短期内无缝切换,毫无征兆,这种艺术渲染手段,且不说专业性欠缺,在误导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方面可谓雪上加霜。 可见,精神疾病的公众认识还停留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更不用说什么社会支撑了。那么精神类疾病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了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这篇文章我想来简述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题目,很多人认为,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这里我想说,精神类疾病是一个大类,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强迫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其中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主要表现是情绪问题,所以归为心理疾病(注意,不是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精神分裂,常被简称为精神病。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在开始澄清一下。此外,还有一类疾病我们称之为神经性疾病,比如癫痫、帕金森等,这主要是神经系统(我们可以理解为宏观层面)的器质性病变,又是容易混淆的另一范畴,有意思的是,抗癫痫的药物也是经典的抗双相的稳定剂,可见精神类与神经类疾病也有交叉性。在此就不过多展开了。 |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起因是部分人认为我对复旦行凶事件的解读反而容易给精神疾病“污名化”,加深大众对双相的误解。想了想不无道理,又有多少人会去透过我的文字深思疾病的背后呢?大多数人只怕是被“暴力”、“伤人”、“反社会”这些字眼吓得惊慌失措了。即便去除惧怕的因素,“宛平南路600号”,也早已成了人们相互调侃的符号,大家谈笑间透露着嘲笑与讥讽,鲜有了解背后故事的兴趣。 恰巧我看了部美剧《摩登情爱》,第三集讲的便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故事,影片用极度戏剧化的手法反应了她的发病过程,躁狂时极尽浮夸,抑郁时万劫不复,且二者在短期内无缝切换,毫无征兆,这种艺术渲染手段,且不说专业性欠缺,在误导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方面可谓雪上加霜。 可见,精神疾病的公众认识还停留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更不用说什么社会支撑了。那么精神类疾病的真实面貌到底是怎样的呢?为了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这篇文章我想来简述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题目,很多人认为,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这里我想说,精神类疾病是一个大类,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强迫症、焦虑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其中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主要表现是情绪问题,所以归为心理疾病(注意,不是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精神分裂,常被简称为精神病。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在开始澄清一下。此外,还有一类疾病我们称之为神经性疾病,比如癫痫、帕金森等,这主要是神经系统(我们可以理解为宏观层面)的器质性病变,又是容易混淆的另一范畴,有意思的是,抗癫痫的药物也是经典的抗双相的稳定剂,可见精神类与神经类疾病也有交叉性。在此就不过多展开了。 |
- 上一篇:抗精神病长期药物
- 下一篇: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