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患者呈现显著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且患者在该状态就诊的话,识别双相障碍是较为容易的。但难点在于,大多数“后来可能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时,大多数是以抑郁状态为主诉来就诊的。还有一些抑郁患者在经历过一次显著抑郁发作后,会认为自己处于正常心境时是一种“轻躁狂”。诸如此类情况大大的增加了双相障碍诊断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由于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不同,其治疗往往也有不同。尤其是对双相患者应用改善动力类的抗抑郁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氟伏沙明等,可能有一定转噪风险。因此,若能在早期鉴别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一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事情。
尽管我们对双相障碍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根据既往研究报道,可以尽力去根据这些指标去计算一个近似的得分,去评估在精神科就诊的患者有多大的风险是双相障碍还是单纯抑郁障碍。根据目前研究,可在早期鉴别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指标(提示双相障碍可能性大)包括。
(1)首次就诊年龄较早,尤其是12~18岁首次在精神科就诊的患者。
非常多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在精神科就诊,不论是首发抑郁还是躁狂,常常在12~18岁之间。
(2)对心境稳定剂(锂盐、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治疗的响应显著大于一线抗抑郁药物(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等)。
有非常多的双相障碍患者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来就诊时,往往存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不佳的问题,而更换德巴金、拉莫三嗪等药物后发现效果较好,可能提示双相障碍的可能。
(3)家族史阳性,尤其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病史。
(4)病程反复,显著的季节、时间规律性,伴人格障碍,学历水平较高,从事创造性工作等。
(5)临床量表评分提示双相障碍可能性高。
(6)物理检查,如近红外功能成像、脑电图等提示双相障碍可能性大等。
虽然这些指标在一些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意义,但是总体而言,这些诊断工具各有不同,实际发挥作用时,还受到文化、语言、种族以及诊断医师个人受训经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落实诊断时,金标准仍然是结构式访谈工具如SCID、M.I.N.I.,或由临床医生依据症状特征和经验全面判断。目前,各类诊断都存在“灵敏性高、特异性低”问题,这些诊断都仅具有参考意义,真正找到非常确切的早期诊断标记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总之,DSM-5中对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的鉴别常常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一是躁狂/轻躁狂症状是否存在及其特征,二是产生躁狂/轻躁狂症状的原因。举一个形象的比喻的话,抑郁障碍可能是一个发条拧过头了的玩具,由于背后驱动力的过度疲劳而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而双相障碍则可能是某种开关的障碍,驱动着开关和齿轮异常的甚至是有规律的运行着。
根据目前的精神医学知识,如果能完成早期鉴别,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上也就有所不同,大大减少了换药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过,相关研究目前还处在蓄势待发的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研究可以给患者带来切实的福音。
- 上一篇:专业躁郁症医院【济南神安医院】躁郁症治疗方
- 下一篇:【精选】得了躁郁症怎么治疗